2024年10月25-27日,由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浙江工商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202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于浙江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与自然资源管理”,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126个单位参与,参会师生超过500人,中心主任陈美球及中心研究生王检萍、荣丽敏、刘稣稣赴杭与会并就近期研究做成果展示。
中心博士研究生王检萍受邀于“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分会场做题为“南昌市城乡交错带动态识别及特征变化研究”的报告。她指出城乡交错带是土地利用转换且生态环境变化剧烈的区域,对其进行科学识别与动态监测对于城乡交错带的优化管控及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此,其构建了城乡交错带三维特征指数识别模型,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南昌市城乡交错带进行范围识别及特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城乡交错带多维动态识别方法在城市长时序空间识别中具有可行性;(2)2001-2023年南昌市城乡交错带围绕城市中心,与城市建成区、周边农业区和生态环境区相互渗透,并在2012年扩张速率达到峰值,达到75.85 km2/a,其演变模式由外延式空间拓展转为内涵式调整优化;(3)南昌市城乡交错带中土地转移主要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中耕地转出量最大,研究期内建设用地对耕地和其他生态空间不断侵蚀;(4)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占比先上升后减少,低生态风险区面积在2023年得到增加,生态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城乡交错带的农业空间及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强化土地用途空间管制的法规作用,以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引导产业和经济的集聚发展,从而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城乡交错带生态安全格局。
中心研究生荣丽敏受邀于“不动产市场优化与制度改革”分会场做题为“农村集体行动视角下宅基地制度改革内生动力的形成机制——基于江西余江区滩头村的案例分析”的报告,作品荣获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202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优秀论文征集评选一等奖。其作品依据集体行动理论构建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下的“农村集体行动-改革共同体-内生动力形成”逻辑链条,系统阐释宅基地制度改革内生动力的实践逻辑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农村集体行动催生了基于地缘亲缘和集体归属感的“情感共融-价值共通-行动共为-利益共享” 改革共同体,激发了党建引领下自治组织的集体凝聚力、农民改革获得感的利益聚合力、农民主体地位的 行动协同力和“三治(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制度保障力为一体的改革内生动力,实现了农民“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有利于中西部传统农区低成本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推进以及改革成果的长效管维。因此,其提出(1)通过自治组织的构建形成组织基础,利用情感动员唤醒农民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集体凝聚力;(2)通过农民共同利益诉求的兼顾,重塑公平氛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改革获得感,实现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3)通过民主协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改革,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参事议事程度;(4)通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共同约束,以“三治”融合方式为改革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心研究生刘稣稣受邀于“不动产市场优化与制度改革”分会场做题为 “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的地方创新实践和探索——基于江西省21县(市、区)‘宅改’的调研”的报告。其主要基于归纳总结法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结果表明,江西省试点地区分别从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她提出应围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因地制宜,深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是把握制度脉搏,完善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二是“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改革内生动力;三是“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必须因地制性,循序渐进;四是“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应坚持系统思维,将“宅改”与乡村振兴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