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心主任陈美球教授接受了《经济日报》的专访,就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的两条底线”发表了观点,认为宅基地的农民“户有所居”民生保障属性不能变。
陈美球教授指出,农民在农村有地有房是农村作为社会稳定“压舱石”的根本前提。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民工市民化需长期过程,宅基地和房子对农民至关重要。宅基地使用政策是农民“户有所居”的制度保障,具有鲜明的身份性和福利性。“两个不允许”(即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内在需求、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刚性要求,更是规范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改革红线。
陈美球教授同时强调,“两个不允许”并不排斥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同时剔除,鼓励探索农户住房盘活利用的有效形式。面对农村农房闲置或者低效利用的普遍现象,社会力量可在农民“依法自愿”前提下,通过合作经营等方式发展特色民宿、乡村文创基地等产业。各地应围绕“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的宅基地规划管理要求,聚焦于农户闲置房屋的盘活利用,因地制宜地探索各类合作方式,合法有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经济日报》是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是传播发布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方面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国内外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动向的重要窗口,是政府和企业沟通的重要桥梁。
全文链接:专家:宅基地的农民“户有所居”民生保障属性不能变